地勘业务继续深度调整——2019年我国地质勘查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9年,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下,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下行压力加大。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从社会经济运行变化来看,既有推动地质勘查工作发展的积极方面,也有抑制地质勘查工作发展的消极方面,地质勘查行业处在大调整、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阶段。地质勘查业务继续深度调整,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孕育发展新格局。
地质勘查发展总体态势
2019年,我国地质勘查行业面临“五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期,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逐渐让位于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入期,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三是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期,新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不断出台或加紧出台中;四是地勘单位改革攻坚期,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为切入点的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五是全球矿业下行调整期,矿产资源需求增速延续减缓趋势,矿业仍在周期性底部区间波动。在“五期叠加”影响下,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延续了2013年以来的下行趋势,在下行中持续深度调整,呈现“两降两升”的特点。
2006-2019年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投入变化
1. 地质勘查投入继续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在经过10余年的强劲增长之后,自2013年进入调整下行阶段,2019年是进入萎缩期的第7个年头。2019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164.12亿元,与2012年峰值相比下降了67.8%,年均下跌14.7%。从趋势来看,2017年以来,降幅逐年收窄,2019年进一步收窄至5.5%,说明地质勘查增长的新动能正在不断成长,但是依然弱于正在消退的旧动能,地质勘查投入筑底的基础还不牢固。从更长时间来看,2019年的地质勘查投入已趋近2006年的投入水平,接近上一轮周期的底部区间。
地质勘查投入下降更多地源于社会资金投入的下降。2019年,社会资金投入55.84亿元,同比下降9.4%,占地质勘查投入降幅的六成以上。2013~2019年,社会资金投入年均下降20.5%,比地质勘查投入年均降幅(14.7%)高出5.8个百分点,占地质勘查投入的比例由2012年的57.5%降至2019年的34%。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央财政投入年均下降6.4%,地方财政投入年均下降11.4%,明显低于社会资金投入降幅。这说明,面对“五期叠加”的复杂局面,社会投资人表现更为审慎,避险意识强烈。
2. 矿产勘查成果明显减少、成效明显降低
矿产勘查投入逐年快速下降。2019年,我国矿产勘查投入80.04亿元,同比下降13.7%,是地质勘查投入下行的主要贡献者。2013~2019年,矿产勘查投入年均下降20.7%,比地质勘查投入年均降幅(14.7%)高出6个百分点,占地质勘查投入的比例由2012年的81.2%降至2019年的48.8%,不足总投入的一半。大宗矿种勘查投入的降低尤为明显。煤炭勘查投入由2012年峰值的121.91亿元降至2019年的10亿元,减少了91.8%;铁矿勘查投入由49.54亿元降至2.25亿元,减少了95.5%;铜矿勘查投入由55.84亿元降至6.30亿元,减少了88.7%;金矿勘查投入由64.64亿元降至11.72亿元,减少了81.9%。尽管稀土、石墨等战略新兴矿种勘查投入有不同程度地增长,但是远不能抵消大宗矿产勘查投入的下降。
随着勘查投入的逐年减少,勘查取得的成果与成效呈不断减少趋势。2006~2018年新发现矿产地2645处,其中金属矿产地1619处,非金属矿产地1026处,数量最多的是2009年新发现矿产地598处。从单位资金投入效果来看,相同的资金投入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006~2010年,亿元新发现矿产地数量为平均每年4.7处;2014~2018年亿元新发现矿产地数量减少至每年平均0.8处,不足前一阶段的1/5。这一趋势表明,随着地质找矿工作的持续进行,找矿的难度和成本在不断加大,想要取得与以前相同的找矿效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3.环境地质调查投入继续回升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地质调查投入继续回升。在地质勘查行业整体走低的形势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投入也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直到2018年实现触底反弹,2019年增至23.82亿元,同比增长18.7%(如下图)。在地质勘查总投入中,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投入占比总体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从2012年的5.3%增至2019年的21.1%。
环境地质调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黄河、长江、松辽、珠江等重点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稳步推进,黄河流域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4400平方千米,提升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服务水平。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竣工,建成2.05万个地下监测站点,在地下水主要开采区开展了地下水统测,工程运行平稳,使我国地下水监测事业发生了质的飞跃。西藏开展了34个县(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现了全区县(区)级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全覆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成效明显,全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948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2.4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3亿元。
4.新领域新服务探索成效上升
根据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变化,地勘系统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探索新领域新服务,增强对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撑能力。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自然资源管理需要大力拓展地质调查新领域与新能力,加快推进海南、福建、河北承德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试点,加快探索推进“双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林草湿地生态保护区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勘查开发,在唐山市马头营3965米深处钻获温度为150℃的干热岩体。山东省地矿局在济南、临沂、潍坊等地实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服务特色农业发展。贵州省地矿局建成绥阳县温泉镇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以丰富的旅游地学资源禀赋为基础,扩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果。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推进大、中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为煤矿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广东省地质局以专利技术介入环境治理业务,承担广州市生态修复试点、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等项目,努力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
5.地质勘查重点区域服务力度加大
地质勘查投入区域格局由过去的西部为重逐渐向东西并重转变。2008年~2016年,西部地区一直是地质勘查投入的重点区域,勘查投入比例一直占全国总投入的60%以上。2017年之后,西部地区投入占比呈减少趋势,由2016年的62.0%降至2019年的46.4%;东部地区则由2016年的13.3%升至21.0%,呈逐年递增趋势。地质勘查投入区域格局的这一变化,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重点加大了环境地质调查投入力度,同时西部地区因矿业下行减少了矿产勘查投入。2019年,地质勘查投入由高到低排名前5位的省(区、市)依次为:新疆(13.06亿元)、内蒙古(10.46亿元)、河北(9.22亿元)、青海(9.19亿元)、山西(8.17亿元)。
地质勘查继续大力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地质勘查投入占比不断增长,地质勘查投入占比从2013年的3.7%增至2019年的7.0%。长江经济带地质勘查投入占比总体保持上升态势,从2015年的23.9%增至2019年上半年的31.1%。中国地质调查局深部地热探测与动态评价服务雄安新区地热规划开发取得显著成效。河北省地矿局大力支撑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深层地热勘查;成立雄安新区第一家工程类实验室——河北地质六队雄安实验室;启动雄安新区首座基岩标及分层标组建设。
地质勘查持续下行原因探析
近年来,在“五期叠加”持续作用下,我国地质勘查发展驱动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大宗矿产资源消费增速放缓,以煤炭、铁矿等大宗矿产勘查为代表的旧动能不断消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地质勘查投入逐年下行;另一方面,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地质调查、关键矿产勘查等新动能逐渐成长。地质勘查单位过去依靠数量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纷纷探索新领域新服务,着力推动地质勘查工作转型升级。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服务方向要从过去以支撑服务矿产资源管理为主向支撑服务以清洁能源、关键矿产、水等战略资源为重点的整个自然资源管理转变。总体来看,地质勘查行业仍然处在深度调整的艰难探索时期,尚未走出萎缩下行的阴霾。
1.旧动能消退较快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煤炭、铁矿石等大宗矿产消费增速明显放缓,大宗矿产勘查投入下行是符合矿业市场规律的。但是,矿业市场周期性下行难以解释矿产勘查投入逐年快速下行的全部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基于全球矿产勘查投入变化,2019年矿业市场因素估计仅可解释我国矿产勘查投入下行因素的20%左右。换言之,我国矿产勘查持续快速下行的主要原因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外部环境与体制性问题。我们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高度重视在矿产勘查持续下行过程中所积累的资源安全供应风险。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事实:
一是矿产勘查投入下行偏离了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与消费的基本面。大致从2013年开始,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与消费增速明显放缓,从过去的快速增长转变为缓慢增长。以钢铁为例,2000年~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由1.29亿吨增至8.13亿吨,年均增长15.5%;2013年以后增速明显降低,到2019年增至9.96亿吨,年均增长3.5%。再以有色金属为例,2000年~2013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由783.8万吨增至4412.1万吨,年均增长14.3%;2013年以后增速明显降低,到2019年增至5842万吨,年均增长4.8%。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基本面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增速有所放缓。根据发达国家矿产消费规律,即使在达到矿产消费峰值之后,矿产消费亦将在高位保持一段时间。
二是矿产勘查投入下行偏离了全球矿业市场变化的基本面。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G)统计,全球矿产勘查投入2003年~2012年总体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于2012年达到峰值205.26亿美元;2013年开始,矿产勘查投入逐年大幅下滑,到2016年降至69.48亿美元,年均下跌23.6%;2017年触底反弹,连续两年回升,至2018年增至96.25亿美元;2019年矿产勘查温和下降3.8%,投入92.58亿美元。2006年以来,我国矿产勘查投入变化与全球走势基本同步,经历了快速上升、持续下滑的变化。但从2017年之后,我国勘查投入变化偏离了全球趋势,并没有随着全球矿业市场同步波动,而是保持逐年下跌的趋势。应当指出,目前我国矿石开采量占全球的1/4以上,而2019年矿产勘查投入仅占全球的6%,与我国矿产开采消费的大国地位很不匹配。
2.新动能尚在培育
在地质勘查行业持续下行形势下,地质勘查单位努力开拓新领域新服务,力图保持地质勘查事业稳定发展。例如,浙江以土地质量地质调查为基础,探索建立土地质量档案,推进地质与土地管理融合;江苏加快向生态地质转型,拓展“矿地融合”至“自然资源多要素融合”;海南探索农业地质转化运用,服务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贵州以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为载体,将地质工作与旅游、文化、乡村发展等深度融合。随着各地探索的深入,地质工作的领域在不断拓宽,链条在不断延伸。但是,总体来看,地质勘查的新动能尚在培育期,距离成长为新的产业还有一段路要走。
一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勘查工作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行动深入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获得各地空前重视。但是,在地质勘查领域,生态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未能与生态保护产业实现共同发展,没有摸索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途径与机制。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不断加大,近几年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中的投入随之增多。2019年,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32.45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1.0%,占总投入的93.8%。与此同时,社会投入占比则从上年的8.0%下降到6.2%。2012年以来,社会投入占比总体呈不断减少的趋势。生态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企业投入偏低,是地质勘查新动能培育缓慢的重要原因。
二是战略新兴产业成长还不足以拉动战略性矿产需求快速增长。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酝酿,科技创新尚难以推动大规模的产业变革。未来产业变革所需要的战略性矿产需求尽管呈增加趋势,但是需求总量难以拉动勘查资金的大量投入。以锂、钴为例,在经过前几年价格大幅上扬之后,2019年锂、钴价格大幅下跌,比2018年下降了约50%,锂、钴呈现供大于需的局面。同时,也应注意到,与大宗矿种等工业的“粮食”相比,战略性矿产的消费量相当于工业的“维生素”。目前,我国铍、锆、铟、铼、锗、镓等战略新兴矿产年消费量均在万吨级或万吨级以下,其勘查投入的增加尚难以触动矿产勘查投入的格局。
展望与建议
展望2020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世界银行于1月8日发布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把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至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弱复苏,新兴经济体增速加快。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有增无减,2020年经济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会议确定,2020年抓好以下重点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在此背景下,影响地质勘查工作发展的驱动因素将继续变化,地质勘查将延续大调整、大变革、大转型的趋势,新动能继续成长,地质勘查投入筑底的基础进一步稳固。
为保障地质勘查工作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着力解决矿产勘查外部环境与体制性问题。2020年新年伊始,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推进矿业权出让、探矿权期限、矿产资源储量等方面的改革。《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正在面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解决长期制约矿产勘查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与体制性问题列入了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由于我国矿产勘查工作处于“五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在改革推进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试错,不断完善配套的细则或方案,推动形成政策稳定、市场透明、可以预期的友好投资环境,提升社会企业对地勘市场投资回报的信心。
二是探索地质勘查支撑生态保护修复的产业化途径与机制。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领域投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亮点。2018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3%,高于全部投资37.1个百分点;2019年增长37.2%,高于全部投资33.4个百分点。生态地质、环境地质工作要借鉴矿产勘查吸引矿业企业投资的做法和经验,抓住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机,探索融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产业的途径与机制,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投资,实现自身的产业化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评论
已有2条评论
矿~妞 2020-03-07 07:58
中国矿业报/李帅 2020-03-06 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