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 不负青山
——看江西省于都县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矿业经济双丰收
◎ 邱奇华
在素有“地球上的红飘带起点”之称的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有一座矿山——江西润鹏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于都银矿。车辆驶进该企业矿区蜿蜒平整的道路上,两侧是茂密的绿意葱茏的树林,偶有盛开的格桑花在风中摇曳,洒水车、运输车辆往返作业,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的一切都显得自然和谐、井然有序。
于都县是赣南矿产资源大县之一,矿业开发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同时,因历史原因和受采矿技术限制,于都县矿产资源开采引发了土地资源破坏、地质灾害等危及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于都县自然资源部门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不断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清理历史遗留“生态旧账”的同时,强化在采矿山的监管,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山生产全链条,在统筹兼顾矿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方面下足功夫,确保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新的“生态包袱”,有效地推动生态文明与矿业经济全面发展相得益彰。
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的江西润鹏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于都银矿矿区
废弃工矿地高效利用“一石三鸟”
矿山长期开采,必然会形成部分废弃工矿地,这些废弃工矿地若不高效利用,就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来开展生态修复。基于这一点,于都县加大矿山监管指导力度,指导企业优化矿山用地选址选线,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做到节约集约用地。
在于都银矿改扩建项目实施之初,于都县自然资源部门便鼓励企业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废弃工矿地,将其规划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改造用地资源,合理建设为办公区、加工区和生活区。此举既解决了因企业生产经营扩大而新增占用损毁土地的问题,又有效地解决了废弃工矿地生态修复问题,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金,起到了“一石三鸟”之功效。
数智科技赋能资源“吃干榨尽”
于都县聚焦创新驱动发展,重视数智科技推动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矿山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优化开采工艺系统设计和设备更新,力争实现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吃干榨尽”。
于都银矿是江西省首家更新高科技设备,使用永磁电机进行自动分解、自然抛废的企业,其高程度自动化的生产工艺、智能矿石分拣等开采工艺系统,有效地降低了选矿成本和尾砂排放,分选出来的废石,还可以作为建筑砂石骨料销售,大幅提升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且从源头上有效管控新增废石、尾砂堆放压占土地及林地问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源头管控采选废弃物“即采即填”
矿产资源被大量开采后会留下大面积的采空区,形成开采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同时,采选后的大量尾砂废石的堆存会占用大量土地,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地质灾害等,严重影响矿区周边生态环境。
“我们企业现在采取浅孔留矿嗣后充填法,就地取材,废物利用,采用尾砂作为充填料,对矿山采空区进行回填……”润鹏矿业公司总经理谢卫东介绍,企业修建了充填站,将采选矿尾砂、废水经技术处理后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充填至地下采空区,在源头上有效解决了因尾砂堆放而占用土地资源、废水排放造成环境污染、采空区塌陷引发地质灾害等生态问题。
于都县注重在采矿山“边生产边修复”,要求企业将生态修复链条由末端治理向源头保护延伸,指导企业从生产源头控制和减少对地质环境和生态胁迫的因素,从而实现绿色开采。
“改变思路方能带来出路,要矿业经济发展,更要绿水青山。”于都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曾斌华表示,该县摒弃“先破坏后治理”的矿业经济发展思路,转为“边生产,边修复,逐绿前行”的模式,通过科学划定勘查开发区域、科学设置采矿权、提高准入门槛、强化开发利用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行为、企业加大技术革新等各类手段,大力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确保矿山企业“价值”与“颜值”并存,确保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