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家地质队风采展 | 踏遍青山 解码自然
踏遍青山 解码自然
——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高质量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刘晓慧 通讯员 孔祥斌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而复杂的地理条件,让这里的自然地理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也给久驻于此的一支专业地质技术队伍——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地质二大队”)提供了广阔的实战空间。
近年来,地质二大队在恩施小龙潭、来凤城区、宣恩沙道沟成功探获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地热资源,完成恩施州8县(市)1∶5万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实现山区风险调查评价全覆盖;建成州地灾防治监测预警平台及应急会商技术中心,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恩施支队,完成962处专业监测预警点建设并入网投运;累计参与突发地灾应急调查750起,成功预报地灾85起……所有的成绩,都在讲述着恩施地质人的荣光。
找矿突破,成就“世界硒都”
地质探索是无尽的征程。
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地质二大队先后发现和查明恩施州有资源储量的矿产70余种,中大型矿床30余处,提交的地质成果多次获得表彰。
20世纪90年代,地质二大队在恩施双河矿区鱼塘坝矿段开展硒矿详查发现“世界唯一沉积型独立工业硒矿床”,填补了全球无独立硒矿床的空白。因得天独厚的硒资源优势,恩施被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组委会授予“世界硒都”称号。
恩施有这么大的硒矿床,那么土壤中含硒吗?于是,地质二大队开展了恩施州全域1∶5万和重点区域1∶1万土壤硒资源普查。结果是喜人的,州域内天然富硒、富锌、富锗的土壤面积达到538.21万亩,含硒土壤、富硒土壤分别占已探明耕园草地总面积的96.41%和59.53%,土壤硒均值是全国土壤均值的2.6倍。
恩施市新塘乡横栏村1697亩连片土地及恩施市屯堡乡7630亩连片土地于2021年、2022年分别被认定为全国首批、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为恩施州发展富硒产业奠定了基础。
地热赋能,让冬季更有温度
2023年冬,恩施州来凤县城区地热资源专项调查项目现场,一股股飘着薄雾的热水,从“来热一井”中流出,自涌水量超3000立方米/天,井口水温46℃。经检测,“来热一井”地热水富含锶、偏硅酸等,接近理疗热矿泉水标准。
“来热一井”是目前恩施地区水量最大、水温最高的地热井,也是湖北省开展地热资源专项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
此次发现的温泉资源不仅水量大、水质好、温度高,且周边交通便利。据介绍,恩施州来凤火车站快速通道建成后,“来热一井”到来凤城区仅10分钟车程。据测算,未来,“来热一井”可满足日接待6000-9000人次的大型温泉酒店开发使用,对弥补恩施州冬季旅游短板以及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全域防治,筑牢地灾防护网
恩施州地处鄂西武陵山区,坡陡谷深、气候多变。特别是入汛后,持续降水、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极易诱发山体滑坡、岩体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因该地地灾频发、多发,是湖北省地质灾害点最多、治理难度最大、工作情况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驻地在恩施的地质二大队肩负着全域的地灾监测预警防护职责,全力守护一方平安。
为了全面摸清全州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地质二大队队员穿越峡谷深涧,攀登峭壁陡坡,完成全州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及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全覆盖。
近6年,地质二大队在恩施累计开展地质灾害巡查约8000点次,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约1600处,紧急撤离群众约1.5万人,成功预警了宣恩县刘家包滑坡、鹤峰县南渡江大桥崩塌等28起地质灾害,其中9起纳入全国成功避险案例。
水质调查,让好水成为名片
恩施州位于武陵山与大巴山交界处,区内地形陡峭,植被茂盛,水系发育,是清江、乌江、沅江主要发源地,也是华中地区主要水源涵养地。
开展恩施州地下水资源环境调查与监测,也是地质二大队的主要职责。
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和水样采集分析,查明州域内的矿泉水类型主要为锶矿泉水和硒矿泉水,同时局部富含偏硅酸、锌等微量元素,少量溶解性总固体亦能达到矿泉水界限标准。
截至目前,在《湖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备案的天然矿泉水水源地10处,主要分布在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和建始县,水质类型主要为富硒、锶重碳酸钙(硫酸钙)型天然饮用矿泉水,可以满足中型至大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厂需水量要求。
生态核算,推进资源持续利用
走马镇是恩施州鹤峰县生态经济发展重镇,生态资源禀赋优良,生态产业发展充分,生态产品独树一帜。
2023年,地质二大队启动开展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生态系统价值核算(GEP)示范项目。核算实现了指标体系本土化,例如在物质产品中考虑了当地特色富硒农产品溢价等。通过GEP核算,进一步摸清了走马镇的生态家底,探索出了乡镇尺度GEP核算的思路、方法、标准,为恩施州全域生态价值核算提供了参考。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恩施地质二大队将继续争当鄂西地质技术服务支柱力量和主力军,继续铿锵前行。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