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密若瓷——绿松石
◎ 李海广
绿松石又称“松石”“绿宝石”“突厥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藏、湖北、安徽等地,与和田玉、独山玉、岫岩玉共同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玉”。
绿松石因其“形似松球、色近松绿”而得名,是世界上稀有的贵宝石品种之一,也被称作“土耳其玉”。其实,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而是古代波斯出产绿松石,这些绿松石要经过土耳其运往欧洲,于是人们便习惯称绿松石为“土耳其玉”。
绿松石除了可以加工制作成各种饰品和工艺品外,在传统医学中还有一定价值,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降低血压等功效,特别是在治疗肺部疾病和眼部疾病方面有较好效果。此外,由于绿松石具有独特的颜色和纹理,也深受收藏家的青睐。
历史悠久
“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用这样的诗句来描绘绿松石再合适不过。绿松石除了自身的美感外,还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世界各地都将绿松石视为珍宝,认为它能给人类带来好运。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先民制成装饰品广泛运用,在玉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波斯帝国,绿松石被认为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避邪之物,人们将绿松石戴在颈部或手腕用于祛病祈福;北美印第安人则认为绿松石是蓝天和大海的精灵,会给远征的人带来吉祥和好运,被誉为成功幸运之石,深受人们喜爱;中东一些国家将绿松石看作幸运之石,认为佩戴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在西方,绿松石还是现代诞生石中代表十二月的诞生石,也就是射手座的星座石,象征着必胜。
绿松石在我国也备受喜爱。绿松石属优质玉材,我国古代称之为天国宝石,人们视为吉祥幸福的圣物。据记载,在距今7500-8200年的中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便发掘出最早的绿松石饰品。在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石峡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均发现了绿松石饰物。在其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北京平谷文化遗址、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春秋后期安徽寿县蔡侯墓、战国时期河北临侯古墓、河北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王陵大墓中也都出现了绿松石饰品。其中,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公元前496-前464年)的剑柄一面就镶嵌有绿松石。
出身不凡
绿松石是含铜的地表水与含铝、含磷的矿物或岩石(如长石、磷灰石等)作用后在裂隙中沉淀形成的,属裂隙淋溶填充型矿床。绿松石常与褐铁矿、高岭石、石髓等共生,常见于铜矿床之地表。单纯的绿松石纯矿极少,其原石产地也很有限,因而绿松石多是一些生长在沙石固化的石缝之间的薄而细小的原石块,很少有大型厚重的绿松石。
绿松石属于三斜晶系,平行双面晶类,晶体极少见,偶见有短柱状晶形,主要为单形。绿松石是低温铜矿床氧化带中的一种典型矿物,常见具有周期性生长特点的条带状结构,通常为细脉状、皮壳状、钟乳状、肾状、团块状、结核状,具有玻璃或蜡状光泽,风化后常呈土状光泽。
绿松石是一种自色玉石,以不透明的蔚蓝色为主要颜色,也有淡蓝色、蓝绿色、绿色、浅绿色、黄绿色、灰绿色、苍白色等颜色。它的颜色是由自身的成分和结构决定的,尤其是铜、铁起着决定性因素。其中,铜对绿松石的基色——天蓝色起有益作用,而铁起相反作用,二者含量多少决定了色调的变化特点。根据晶体场理论定量解释,铜配位八面体结构决定了绿松石的基本色调——天蓝色;而铁则在绿松石由蓝到绿,直至黄色的色调变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吸附水和结晶水对绿松石的颜色也会有一定影响。吸附水含量较高,其颜色较深;当样品经300℃灼烧后,绿松石便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其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由蓝变为黄绿。
根据颜色、光泽、质地和块度,我国将绿松石划分为三个等级。根据品质不同,市场上将其分为四个品种,即瓷松、硬松、泡(面)松及铁线松。
绿松石主要产地为美国、伊朗、俄罗斯、中国、阿富汗以及澳大利亚等国。伊朗的尼沙布尔矿床,长期以来是世界优质绿松石的来源。
优化有方
为美化优化天然绿松石的外表,修润其色泽,珠宝饰品界通常采用注蜡、注塑以及柴可利 法处理等方法来改质。
注蜡,俗称蘸蜡,就是在绿松石加工完成以后再表面附着一层蜡,来改善表面的孔洞的缺陷,使颜色更加亮丽,从而保护绿松石内部结构不被其他液体侵蚀。当然,这样方法不会改变绿松石的内部结构。
注塑,也被称作稳定化处理。主要是为了提高绿松石的硬度,提升加工过程中的成品率。在注塑的过程中,有时需添加着色剂,既可改善孔洞的缺陷,又可减少表面光的散射,使绿松石显示柔和的蓝色调,同时也能提高其硬度。
柴可利处理,主要是美化绿松石色泽,在不加入任何外来非天然物质的情况下减少孔隙。处理后的宝石显示出一种“知更鸟蛋”的蓝色,尤为美观。
当然,绿松石的保养也是一门学问。由于绿松石有细微孔隙,尽量将其与化妆品、香水等物品分开,同时避免与茶水、饮料、肥皂水、酒精、油污和铁锈等接触,以防污物顺孔隙渗入绿松石使之腐蚀变色。此外,避免将绿松置于高温环境和阳光直射,以免褪色、裂开。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