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展示 | 情系民生谋福祉 笃行不怠启新程
——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聚力打造新时代地质“旗舰队”纪实
◎ 特约记者 周江邻 刘金光 通讯员 王泽
感 言:
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回信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新时代下,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将继续大力弘扬地质人秉承的“三光荣”传统、“四特别”精神,传承好地质工作者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脚步丈量山川大地,用奉献守护绿水青山,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地质成果镌刻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队长、党委副书记 余正良
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
2023年3月24日,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在成都举行挂牌仪式,正式拉开了聚力打造以水工环为主的四川地质综合性“旗舰队”的序幕。
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由原四川省地质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109地质队整合组建,主要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任务,并向全社会提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遥感地质、地理信息、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及环境样品检验检测等地质技术支撑与服务。
1956年,为开发长江水力资源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原四川省地质局成都水文队悄然孕育。自组建之初,就专注于地下水这一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调查评价、勘查与开发利用示范工作,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门类最齐全、专业实力最强的地勘单位之一。
作为全国第二大轻稀土矿——牦牛坪稀土矿的发现者,1964年,为支持国家三线建设,勘探战略性矿产资源,原四川省地质局109地质队为地质找矿而生。四川省冕宁县牦牛坪大型优质轻稀土矿床、德昌大陆乡大型优质轻稀土矿床的相继发现和评价开发,改变了全国的稀土产业格局,奠定了凉山州新的工业格局,被社会评价为“一个找到大矿的地质队”。
情系民生,坚守地质报国初心;笃行不怠,共谱找矿突破新篇。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秉承四川省地质局“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立局理念,在红层找水、地方病区地下水调查与供水安全示范打井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贡献了地质人的智慧和力量。
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平台
好水润民心 找水解民忧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也是著名的红层盆地,广泛分布着距今1亿多年前侏罗-白垩纪时期形成的陆相砂泥岩地层,在地质专业术语上简称为“红层”。四川省的红层丘陵地区涉及全省17个市105个县(市、区),面积约1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0%,区内农业人口5161余万,占总人口的62%。虽雨量充沛,但其特殊地质构造,导致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迅速流失,形成“一场大雨到处淹,十天无雨遍地旱”的状况,地质界曾有“红层贫水”的说法。尤其是农村生活用水多取自浅水井,普遍存在量缺质差、抗旱能力弱的问题,非降雨季节有近2000万人饮水困难,其中400万人饮水非常困难,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难题,也是最大的民生难题。
20世纪60年代初,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率先开展了四川红层地区水文地质普查,在川东涪陵、垫江、丰都地区开展了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对四川盆地红层区地下水的赋存特点与富水性做了详细分析,对红层地区打井供水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价。200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携手原国土资源部在全省大规模开展“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并连续3年纳入了“为民办实事工程”,列入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作为总体规划设计单位,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承担了43个红层县(市、区)的调查与区划任务,完成调查面积5.1万平方公里,规划打井70余万口,解决了210余万农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承担工作量超过总规划量的40%。依托几代地质工作者的探索研究,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创新提出“小流量、断续、分散供水”的“红层找水”模式,较好解决了广大农村饮水问题,其技术方法与工作模式已推广全国多个省市,并获得全国地质勘查行业优秀找矿项目奖。
作为最早对四川省地方病分布做出系统调查的单位,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主编的《长江流域地下水污染程度与地方病分布图及说明书(1∶200万)》,汇集了长江流域内10个省市的水文地质队的相关资料,对地方病种类、主要污染源、区域分布做了界定。在寻找安全水源的“生命保卫战”中,承担完成了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区地下水资源应急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和甘孜州泸定县、阿坝州马尔康县、广元市青川县、巴中市南江县等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供水安全示范打井工程,实现了“保障供水、安全饮水、方便用水、合理用水,促进农牧区生活文明建设”的目标。
甘孜州丹巴县建设街后山滑坡应急抢险治理施工现场
治灾筑屏障 防灾守安全
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视保民平安为己任,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以防灾治灾为使命,依托数十年技术磨砺与积淀、数百名优秀专业骨干拼搏与奉献,足迹踏遍2/3的国土,在西南、西北地区尤其是四川省的地质灾害防治、震后地灾抢险工作中,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多次荣获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质局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召开泸定“9·5”6.8 级地震抢险救灾专题会议,成立“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应急抢险指挥部,主要领导先后奔赴前线指导地勘单位抗震救灾和应急抢险工作。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争当先锋、敢打头阵、勇挑大梁,抽派专业技术人员132人、车辆31台,紧急调用华测P300PRO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华测AU20长测程固定翼无人机激光雷达、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optech、蜂鸟Genius机载LIDAR等先进装备,重点对地震烈度6度及以上的甘孜州泸定县、九龙县、雅安市石棉县、天全县、汉源县开展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和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其抗震救灾事迹,先后被各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有人说,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天生就是与地质灾害叫板的,天生就是要为大地正骨疗伤的。
2005年1月,被誉为“美人谷”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建设街后山特大滑坡突发变形,滑坡面积0.075平方公里,长300米,宽250米,平均厚度30米,总方量225万立方米。其变形之快、危害之严重、应急治理难度之大属国内罕见,直接威胁着46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丹巴县城存亡。在四川省地质局的协调指挥下,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大胆创新,制订出“前缘堆载、滑坡体实施锚索、框格梁锁住滑坡”的科学治滑方案。最终,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用284根、12780米锚索,锁定了运动中的滑坡体,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力争不滑坡、确保不死人”的任务,实现了滑坡治理史上“边滑边治”的世界性创举,并被作为经典案例,写入大学教科书。
叙永县落卜镇废弃矿山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项目
2010年,“8·13”文家沟特大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达450万立方米,潜在物源量达8000万立方米,规模之巨,举世罕见。按照“水石分治、固底护坡、拦挡停淤、监测维护”设计方案,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临危受命,经过不到一年的紧张施工,赶在2011年汛期到来之前,构筑了一套结构和工艺复杂的“水石分治”工程系统。该系统包括完成土石方开挖及填筑工程量高达518万立方米,实施坡面整治90余万平方米,在高差达400米的坡体上抢筑起5.5公里长的“最牛”施工道路,完成了5座拦挡坝,一条1.3公里长、具有26道复合型跌水消能坎的柔性排导槽等所有工程,被业内专家评价为“一个世界性的地灾治理难题被攻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树立起了一个“标杆”,引来众多同行、学者及政府管理部门的观摩、学习。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素有“熊猫老家”之称的宝兴县穆坪镇北部的冷木沟,发生大量崩塌、滑坡等灾害,沟内固体物源总方量比地震前增加约400万立方米,可能参与泥石流的固体物源动储量比地震前增加约70万立方米,严重威胁县城3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被当地人称为悬在县城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主动请缨,组织精兵强将,在充分总结以往泥石流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将“绿色生态”“人地和谐”理念融入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进行综合治理。不仅设计了国内泥石流地灾治理第一拦砂坝(有效坝高25米),还将冷木沟打造成了景观靓丽的省级地质公园。
2017年,“8·8”九寨沟地震,让美丽的“童话世界”九寨沟满目疮痍。为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按照省委省政府“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抓”的总要求,先后承担了九寨沟景区一期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ZL1、ZL2标段共计46处地灾点治理的施工、二期54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ZL1标段施工和ZL2标段勘察设计以及九寨沟漳扎镇多个地灾治理工程施工任务,高质量零伤亡完成了施工任务,并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护林防火、应急抢险等方面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评价。
凭借在地灾防治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中标并承担了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任务。自2020年正式上线运行以来,监测预警平台全天候智慧守护九寨沟景区安全,先后成功预警九寨沟景区内克泽沟、平石头沟泥石流、尖盘寨2#滑坡等地质灾害,最大程度保障了景区内游客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预警案例引起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
四川省冕宁县牦牛坪大型优质轻稀土矿全景图
找矿谋突破 增储夯基础
作为“一个找到大矿的地质队”,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四川省冕宁县牦牛坪超大型稀土矿普查详查勘探、泸沽铁矿山磁铁矿详查及勘探;四川省德昌县大陆乡大型稀土矿,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子尼铜矿、金平县龙勃河铜矿,青海省都兰县可可赛铜矿、柯塞东铅锌矿,新疆和田县冰山铜矿、富蕴县可可塔勒铅锌矿详查;四川省米易县白马钒钛磁铁矿、平武县小桃园金矿,青海省格尔木市白日其利沟脑金矿、祁连县小沙陇沟金矿普查等大中型矿床的找矿评价工作。
此外,还承担并完成了西藏日土县日松地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青海大场金矿矿集区(稍日哦-旁海矿区)环境综合调查,攀西战略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四川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采样-彭州、乐山、宜宾市耕(园)地样品采集,以及四川省广元市太阳坪金矿矿山矿产资源国情调查,石棉大水沟碲铋硫铁矿矿产资源国情调查项目等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项目;实施了泸沽式铁矿专题科研项目报告、四川省冕宁县牦牛坪稀土矿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及综合利用研究报告、四川省冕宁县尤黑木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条件及矿田构造研究、四川省德昌县大陆槽稀土矿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及综合利用研究报告、四川稀土资源及开发利用、四川省平武县水晶黄胆岩金矿富集规律及赋存状态初步研究、四川省稀土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川西稀土资源基地深部探测增储示范课题等国家、部、省、局控和队控地质科研项目40余项为支援三线建设,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和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地质力量。
成都市东部新区雷打石滑坡抢险救灾治理工程
绿色添动能 生态兴文明
近年来,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以“地质+”战略为指引,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勘察设计、施工、管护等全过程,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营管护,特别是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落卜镇原名大树镇,为我国著名大树硫铁矿所在地。20世纪50年代,该硫铁矿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曾经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硫铁矿冶炼企业。但因开采、冶炼技术的相对落后,对矿区内地质结构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及影响。原有地下水径流通道发生改变,水流流经煤硫矿层,在空气与细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酸性(PH值可达2.5)矿井水排出。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来源,开展酸性矿井废水治理,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携手成都理工大学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共同承担了落卜镇废弃硫铁矿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实现了防治区内的水环境和健康风险可控,开启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篇章。
作为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的有力举措,“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是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的国家级示范工程。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中标并承担了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宝兴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勘查-设计-施工总承包,为助力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贡献地质力量。
面向未来,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将以这次挂牌运行为新起点,坚定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局党委工作要求,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事”,牢记地质报国初心使命,聚焦主责主业,找准自身定位,提振发展信心,专注战略定力,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重大战略机遇,在传承、创新、发展中,聚力打造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水工环为主的四川地质综合性“旗舰队”,为四川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地质力量。
编辑辣评
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事”、牢记地质报国初心使命的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秉承四川省地质局“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立局理念,在红层找水、地方病区地下水调查与供水安全示范打井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贡献了地质人的智慧和力量。愿这支四川地质综合性“旗舰队”不忘初心,越走越远。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