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浇出“幸福花”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建设锶之源饮用水厂纪实
◎ 首席记者 王琼杰
过滤、消毒、装瓶、贴标、装箱、码垛,来自附近“龙泉”的天然泉水通过自动生产流水线,变成了一箱箱清爽甘甜的矿泉水。8月26日,《中国矿业报》记者慕名来到位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的青海锶之源饮用水有限公司矿泉水生产车间,看到的是一幅喜人的忙碌景象。
这是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重大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
“现在水厂共有4条自动化天然泉水生产线,日生产量可达6000瓶,预计年生产量可达3.6万吨。水厂的建成投产,实现了地质找矿成果的成功转化,促进了全局高质量发展,还有力带动了当地的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原副局长、锶之源饮用水有限公司董事长代世伟激动地说。
思路一变天地宽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是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和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的联点帮扶村。2015年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工作组进驻后,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及该局的精准施策、鼎力相助下,2017年随着该村的41户建档卡户的全部脱贫,该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青海的8月底,已进入了丰收的季节。通往上滩乡的公路两旁,满眼都是喜人的丰收景象,成熟的油菜浩似金海,金黄色的青稞随风摇曳。当记者一行来到满眼苍翠的祁连山脉大坂山南麓脚下,一座掩藏在绿树花草中的美丽乡村迎面而来。这就是最近几年“火”起来的上滩村。
“我们村共有村民1095人,以前村里没有什么产业,全靠在地里刨食,贫困户比较多,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儿童。”憨厚朴实、脸庞略带“高原红”的上滩村党支部书记司文德指着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感触颇深地说,“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工作组进驻帮扶后,通过政策帮扶、资金支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现在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变美了,村民的幸福感增加了,许多地方都慕名前来我们村学习经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靠着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及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的精准帮扶,上滩村整体脱贫了,但如果没有后续产业的支撑,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能变“输血”为“造血”,很有可能还会返贫。如何才能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育和激发上滩村的发展新动能,让其真正走上安康富裕的幸福大道?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党政班子及驻村工作组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
多年从事水工环行业、被誉为高原雄狮的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开始向自身的传统优势问计。他们通过查阅梳理以前的水文资料,发现位于达坂山南麓山脚下的上滩村地下水比较丰富且水质良好。
“我们几十年以来从事的水工环行业一直属于‘打工经济’,没有可依赖的支撑产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我们能否围绕上滩村丰富的水资源做文章,既能盘活原来的找矿成果、发展局里经济产业,又能从根本上破解上滩村的困局。”该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凤林的一席话让驻村工作组人员茅塞顿开。
好像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巧合的是,上滩村附近正好有一眼被当地喻为“龙泉”的泉眼,多年来,源源不断涌出的纯净泉水灌溉着上滩村的每一寸土地,养育着上滩村的千余名村民。
时不我待!按照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在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的强力支持下,驻村工作组把依托区域水资源优势,开发饮用天然泉水,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青海省自然资源厅驻上滩村第一书记王一点组织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工作队成员,对“龙泉”进行全面调查,并对水质进行了检验分析,得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上滩村“龙泉”泉水为天然小分子团水和天然弱碱水,并富含锶、钾、钙、钠、镁等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与人体所需的种类、含量匹配。
这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果,让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振兴上滩村的希望!
撸起袖子加油干
说了算,定了干!2020年8月,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组建了青海锶之源饮用水有限公司,由局属青海九零六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0万元全额建设。
方向和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党组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聘请已提前退休的原副局长、水文专家代世伟出任青海锶之源饮用水有限公司董事长。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为了让这个致富项目早日落地,代世伟带领一班人在该局及驻村工作组成员的配合协同下,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平行交叉作业。短短2年时间,青海锶之源饮用水厂就完成了基建、设备安装及调试、车间工人上岗培训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选取的‘龙泉’泉水,日涌水量200立方米~300立方米,另外‘龙泉’周边还有5处泉眼,日涌水量均在100立方米~300立方米,可保障水厂扩产用水需求。”在上滩村驻村已两届4年的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郭磊介绍说。
设备事关矿泉水的质量和品质。他们对设备选型是货比三家、优中选优,选用了三位一体全自动灌装设备和先进的中空超滤膜技术,从水源灌装到天然泉水生产过程中的内洗、消毒、瓶装、封盖、装箱、码垛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水厂现有现代化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为3.6万吨。”王一点介绍。
记者走进水厂二楼的生产加工车间,只见车间内一尘不染、干净如洗,几名穿着白色工作衣、戴着口罩的女职工,一丝不苟地盯着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
“经国家饮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青海省有色地质测试中心等单位检测,我们生产的天然泉水具有呈天然弱碱性、水体纯净、含特殊微量元素,特别是锶含量较高,适宜作为珍贵水源使用。”青海锶之源饮用水有限公司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王银业说。
山泉引出致富路
今年3月31日,青海锶之源饮用水有限公司在上滩村正式投产。随着该项目的投产,不仅每年将为上滩村带来15万元的固定收益,还将有效地带动上滩村经济发展,也为上滩村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水厂现在带动了上滩村24人就业,每月工资2300元~5000元,很大程度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驻上滩村工作组成员于亮介绍,“仅水厂施工建设期间,村民务工收入达75万元。”
而水厂投产后带来的“蝴蝶效应”更不止于此。“我们通过探索‘党建+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真正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王一点站在水厂前感慨万分。在饮用水有限公司投产的基础上,上滩村“两委”班子成立青海向业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由乡党委、政府争取300万元扶贫资金,在劳务公司购置运输车13辆,对接水厂产品运输等工作,同时通过劳务公司为水厂工人开展短、中、长期技能培训和线上劳务培训。现在的水基本都供往周边,等二期扩建投产之后,这里的泉水就可以“走出去”了。
据了解,水厂投产5个月以来,已完成销售8000多箱。近日,仅青海省地勘局就又订购了1万箱。水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逐渐显现。
“我们不断加大市场营销和推广力度,在通过当地的广播电视、公交车辆、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同时,还制定了营销方案和产品上市投放方案,积极寻求代理商。目前,青海省内和附近的甘肃省已有公司准备代理公司产品。”王银山说。
向美向好向发展,化风化雨化成蝶。从泉眼到工厂,从美丽村落到乡村振兴,一瓶水成功打开了水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之路。
“我怎么也没想到村里的泉水能带领大家致富,现在我们村民喝起矿泉水就像是炎炎夏日吃冰糕,爽在口中甜在心里。去年驻村工作队还积极解决村民土鸡、土豆等农产品滞销问题,联系解决外出务工人员40余名。大家伙儿都感恩党的好政策,今后我们将继续听党话、跟党走,坚持把日子过到前面……”谈到近年来村庄的变化,司文德感触颇深。
而对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而言,青海锶之源饮用水有限公司的建成投产,也为该局如何盘活地质资料、促进地勘成果转化、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