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渣土资源化利用提供实践样本
——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 龚静 程波
在11月10日召开的浙江省创新深化大会上,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勘集团”)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城市余泥渣土安全处置与再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浙勘集团围绕浙江“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坚持创新驱动,致力高阶转型和绿色发展,主动融入美丽中国、美丽浙江建设,形成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线,以环境检测、生态修复、综合整治、渣土资源化利用为抓手的人才队伍和一体化产品配置。此次获奖正是该集团蓄势待发支撑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体现。
缘起处置“两难”
此次获奖项目的背景是什么?又为什么要研发这项技术呢?近日笔者好奇地走进了这个项目组。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浙勘集团首席顾问蒋建良负责该项目研发。他表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垃圾量显著增长,还有渣土处置不当引发的问题,造成环境污染或是滑坡。与此同时,常年砂石资源开采在城市周边遗留的废弃矿坑(山),亟须大量土石方回填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沿江沿海城市已出现砂石资源短缺现象,工程建设也亟须寻找可替代的工程填料。为同步解决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建设带来的海量余泥渣土堆填处置和废弃矿坑治理回填以及工程建设亟须的填料短缺等难题,浙勘集团勇挑重担,承担下这项重大科研项目。
该项目组核心成员管仁秋介绍,该项目为城市余泥渣土的安全堆填、堆高增容、复垦农业用地、资源化利用等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为余泥渣土安全处置和渣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生动实践样本。
宝剑锋从磨砺出
“城市余泥渣土安全处置与再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住建部重点项目及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历经十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技术攻关而形成。项目立项肇始于2018年12月底,浙勘集团受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完成“矿山消纳建筑渣土技术指导意见”编制。2019年,他们与浙江大学陈云敏院士团队合作,签署了关于淤泥质渣土堆高增容关键技术合作研发协议,并合作编制CECS协会标准《工程渣土堆填处置技术规程》。2020年,该集团与宁波市城建设计院等合作申报浙江省建设科研项目《建筑废弃泥浆在市政工程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与浙江大学合作编制浙江省地方标准《工程渣土堆填处置技术规范》,与浙江省建科院合作编制浙江省地方标准《工程渣土再生填料道路路基技术规程》,同年成功申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大科技攻关与能力建设项目“沿海软土地区建筑渣土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2022年,该集团还承担了宁波市住建局课题《宁波市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排放限额技术规范》,编制完成《资源化利用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评价指南》。
针对技术研发,该集团实施“边研究边实践”“以实践促研究”的工作模式,先后在建筑渣土资源化领域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还有2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公开程序,1项国际专利正在申报当中。
精耕细作专业领域
此次获奖是浙勘集团“人才强企”战略的一次成功实践。近年来,该集团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的牵引作用,先后建立了宁波市市级环境岩土技术中心和岩土工程大数据中心,并正在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同时积极响应数字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号召,先后研发地铁保护自动化监测系统、智慧防灾信息系统、房屋安全数字化信息系统、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系统等综合应用平台,目前已初步形成岩土工程、渣土资源化利用、建设项目环保全过程咨询、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土地质量调查与生态治理、矿山建设开发、地质大数据应用场景建设等多个一体化与专业化产品服务能力。集团先后数十次荣获浙江省和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及科技进步奖,取得各类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60余项,主编、参编各类国家、省、市级规范20余项。
浙勘故事仍在继续
获奖项目开发了余泥渣土多指标快速检测系统,建立了余泥渣土综合质量分级方法,提出了分质资源化协同处置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余泥渣土堆填场稳定安全控制及生态修复、渣土与泥浆互层回填废弃矿坑复垦农业用地、淤泥质渣土固化处理生产工程填料3项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全国290余个余泥渣土处置与再利用工程,安全消纳余泥渣土4亿立方米,再生农用土地3000亩,矿山生态修复面积5000亩,形成了城市余泥渣土安全处置与再利用技术体系。
数字固定于当下,技术应用和发展不断创新,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仍在不断增长,浙勘的好声音、好故事还在继续……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