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破译大地“密码”
——记江西省地质局第五大队钻探人
◎ 李 青
冬日初升,隆隆钻机声打破了荒野的宁静,高耸的井架渐渐拉长了影子,江西永平矿区深部铜多金属矿补充详查钻探项目部地质钻探人已经开始欢呼雀跃。随着ZK2604钻孔深度达1000米,江西省地质局第五大队钻探工程院(以下简称“钻探院”)年进尺已突破10万米——这是该院连续两年登上年钻探进尺10万米的高峰。
“一线工作法”
一腔热血,融进千米厚岩;一缕微光,钻穿岩层深处。在钻探院,“严”字当头、“活”字贯穿、“实”字为本的工作模式,为年进尺连续达10万米筑牢根基。
院长闵东42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一线工作法”,工作在一线,生活在一线。钻探技术工人青黄不接之时,闵东曾经一口气带出6个徒弟,现在个个有技术、懂管理。
钻探院最年轻的小伙子钟博第一次负责项目时,白天跟着师傅们学经验、学操作,业余时间便自学新知识、新技术,把更多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了实际工作中的“拿手活儿”。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项目上,恋爱中与女友聚少离多,直到结婚前几天钟博才回家,“连婚纱都是我老婆自己去试然后微信发给我看的。”言语中既有工作的坚守又饱含着对家人的歉意。经过一个个项目的淬炼,钟博也从刚入行的“新兵蛋子”,成了工友们争相请教的“老师傅”。
“我们以老党员为标尺,没有特殊情况不离院,复杂工况不离台,节假日不离场,关键环节不离岗。今年,大家超过270天吃住在项目上。李余波、杨合鹏两位年长的同志长期在项目上,我们在队机关连续6个月都没看见他们了。”党支部书记潘峰介绍说。
更换钻机配件 张雨 摄
我们就像“陀螺”
井下的钻机运转了起来,轰鸣声在千米巷道回荡,打破了巷道的寂静。
头顶安全帽,身着红工服,肩背自救器,戴着厚厚的防尘口罩,顶着阵阵热浪,饱受严酷“烤”验,这是钻探院贵州贞丰县锦丰项目部成员在地下500米工作的场景。
施工现场为井下坑道、水平孔、向上孔,坑道内进行的钻探作业,在施工中给工程技术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钻孔穿过破碎层,地层容易出现坍塌掉块、涌水等问题。井下的温度35-37摄氏度,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身体感觉特别沉重。
“进场初期,井下环境不熟悉,粉尘浓度大,气温高,紧张、惊恐,呼吸不畅憋气,全身不舒服。由于钻孔弯曲度偏斜率要求高,测一次不准,就继续测。” 项目经理张雨说,“项目部全体人员24小时待命,不管是什么时间,只要是机台人员来找,项目部人员总是第一时间为机台解决问题。”
参加工作的10年间,90后张雨6年穿梭在贵州巍峨陡峭的大山中,连续3年坚守在青藏高原,从刚出校门的新人,历练成为项目经理。
早上6点多还顾不上吃早饭,张雨就和60后老党员邓加平负重16斤重的设备到井下500多米收集资料,上井后匆匆吃两口饭就赶到矿山参加早会,与各部门协调沟通。
“每天都是这样的,现在天冷了,需要穿厚衣服到井下,但到了工作面,又热得不行,一穿一脱很浪费时间,我们每天都在争分夺秒。”用副院长廖斌的话说,“我们就像个‘陀螺’,不停地在工地转”。
截至目前,锦丰坑道钻机组共完成井下钻探12743.67米,终孔钻孔80个。坑道内大口径水文孔终孔,吹响了钻探院向地质勘查产业延伸领域进军的号角。
钻孔就是“地质眼”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质钻探作业就是深入地下探寻宝藏,用我们这行的话来说,每一个钻孔都是地质的‘眼睛’。”常务副院长谢伟文表示。
他主持的永平矿区深部铜多金属矿补充详查项目是江西省地质局重点项目。项目率先开动全液压英格尔EP1000钻机,在厚达100米废石堆上施工1000多米深孔。项目启动之初,并不顺利,金刚石钻头寿命短。项目部及时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对每个下井钻头从开始钻进到结束,全程跟踪记录,全方位记录各种技术参数,通过对比,初步筛选出适应本矿区地层的钻头,有效提高了钻进效率,一个月时间钻孔深达1062米,打破了全液压钻机不适合施工破碎地层的传言。
忙完一天的工作,“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跟孩子通电话。”提起孩子,谢伟文的脸上浮现出甜蜜的笑容,“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真的不想错过他们成长的每一天,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要对得起我工作的责任。”谢伟文说,“现在小儿子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跟我打赌下一个钻探深度,这也许是对我最好的嘉奖吧。”
10万米钻探,是向地下要资源、要效益的深地探索。第五大队始终以江西地质精神锻造钢铁意志,在与大地的“对话”中,不断破译大地“密码”,诠释着为国找矿、服务发展的责任担当。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