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中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侧记
◎ 李海广 张勐 李翰澎
25个项目野外验收全部优秀;2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站获批;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申请的村寨入选全国第三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分析测试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级CMA认证,拥有“三普”外业调查及样品分析测试能力;地灾专家全程参与汛期重点地区隐患排查,得到自然资源部和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政府的表扬通报……这一串串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坚持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真心爱才,多措并举拓展“第一资源”,为有效履行新时代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职责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传帮带”
招贤纳智,倾心引才
振兴大业,人才为本。面对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面对地调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需要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接续奋斗。近年来,随着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哈尔滨中心人才缺乏的问题逐步显现。对此,该中心科学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计划》,加大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先后派出由中心领导带队的宣传组到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和驻地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广发“招贤榜”,大力宣传中心平台优势、待遇优势、发展优势,提升选才竞争力。
为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哈尔滨中心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围绕薪金待遇、职称评审、家属就业、住房保障、医疗服务、科研经费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精准滴灌、靶向施策,用真金白银的“福利”吸引优秀人才。2023年,校招社招报名人数较前一年成倍增长。
几年来,哈尔滨中心先后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1人,涵盖地质学、林学、生态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有效缓解了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压力,同时填补了林学、植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人才空白。
选贤举能,精心用才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做好人才工作,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用得好”。哈尔滨中心党委积极为人才成长成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项目是人才成长的沃土,人才是项目建设的关键。该中心坚持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大力抓好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勇于给年轻科技干部交任务、压担子。他们将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有计划地安排到野外一线“墩苗”、历练、“摔打”,先后涌现出“身边的大国工匠”刘占辉、金罗盘奖获得者周传芳、优秀首席工程科学家王文东等一批年轻专业技术人才。
针对转制单位工勤人员多的实际,哈尔滨中心精心实施“技能人才成长计划”,投入236万元,推动技能人才学历升级和能力提升;组织195名工勤人员参加技能等级考核评价,拓宽成长空间;安排30名工勤人员到技术岗位实践锻炼,首批遴选10名优秀工勤人员转岗到分析测试、水资源调查等专业领域,充实技术力量。
哈尔滨中心注重用足用好“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等地方政府的利好政策,主动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才部门对接,及时掌握了解最新人才评选政策走向、工作动态。几年来,1人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和“身边的大国工匠”称号,1人入选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工程类工程会员,2人被评为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
敬贤重士,真心爱才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哈尔滨中心注重营造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积极为科技人才解难题、办实事,用暖心赢得“芳心”。因原部队为集体户口,入学受限制,中心领导亲自到驻地学校、教育局沟通协调,介绍单位转制情况,先后有17名子女进入理想学校。考虑到外业调查期间难以照顾家庭,哈尔滨中心成立“一助一”对子,及时帮助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仅2023年一年,哈尔滨中心就为各类人才调整分配60套公寓住房,为5名交流选调人员提供人才公寓。
哈尔滨中心注重发挥激励机制作用,本着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原则,先后修订完善《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研究探索实绩奖励、成果奖励、考核奖励三位一体奖励模式,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通过记功嘉奖、发放奖励绩效等形式,营造“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多劳者多得”的浓厚氛围,让各类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各显神通、竞相发展。
人才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下一步,哈尔滨中心党委将继续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千方百计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