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野人”
——地勘手记之二
◎ 黄文金
离开丹巴,我们第二站来到道孚县容许卡稀有金属矿普查项目部,这是2023年第三地质大队通过招投标获得的四川省政府性投资的勘查项目。项目内容包括采样、填图、钻探、槽探等。
承担项目的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年轻人,最大的42岁,参加工作16年;最小的才23岁,2023年才从大学毕业。1个硕士研究生,7个本科生,3个高级工程师,这是一支典型的“知青”队伍。
项目所在地雅江县木绒乡,海拔3000多米,是四川省最后一个实现公路通乡的乡镇,离最近的道孚县八美镇还有20多公里,我们的探测队员住在大山深处半山上的一户藏族农家。从八美到驻地,沿途山势险峻、道路崎岖,几个拐弯处汽车要往返几个回合才能转过弯。
由于刚下过大雨,不能开展野外作业,十多名地质人员都在驻地。他们集中挤在一间采光不好的大房间,休息、工作、学习、生活都在这里,中间用几张成板钉制了临时的“大办公桌”,上面摆放着几台手提电脑,这应该算是项目点的科技“核心”。项目负责人摊开地图,指着密密麻麻的小黑点说:“这些是布置的采样点,32平方公里范围内,我们要采集8000多个样点的土壤。”我仔细看了看地图,等高线十分紧密,可见山势特别陡峭,就是专业攀登人员攀爬也都特别困难,地质队员们还要负重前行,其难度可想而知。我问负责同志:“陡峭的地方能不能‘偷个懒’。”同志们齐声说,“这绝不可能,因为地图上标的各个点位,我们到位后,必须用卫星定位‘打卡’。”
难度大,进度也慢。负责人多次感慨道:“由于危险源太多,不能在作业区扎帐篷住宿。每天得来回跑。从驻地到作业区,我们要开半小时车,走三小时路,下午还得预留两小时返程,在作业区采样、跑线的时间就只有三四个小时,险要处一个队员一天只能采五六个点,这还得天公作美,有时天气突变,就成英雄白跑路。”
听了这些,我想起,不久前该项目组野外作业时发生的“7•27”涉险事件。当时,四名技术人员携带对讲机、干粮、雨衣、手电等物资前往普查区西部开展工作,返程途中突遇暴雨,无法按计划返程,更糟糕的是工作区没有手机信号,与外界断了联系。为规避更大的安全风险,四人只得寻找岩洞避雨避险。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尤其雨后,气温骤降。四人衣服湿透,体能耗尽,面临失温风险,所幸有人带了打火机,才避免了悲剧。
这支队伍7月份进山,已经在深山里待了3个多月。由于受天气和地势影响,工作难度相当大,为能抓住一切工作机会,多数同志还未下过山。蔬菜和肉食都是从附近农家采买,生活十分简陋。据介绍,他们还要在山上工作两三个月。我问他们,你们这些天之骄子,在大山深处一待就是小半年,生活习惯吗?负责同志笑道:“我们野外地质人,简称‘野人’。有人调侃我们是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以为是捡破烂的,实际是搞勘探的。这样的生活我们都习惯了。”我观察了一下他们的头发,个个都超长,还真有点“野味”,难怪随行的队纪委美女书记说,她到一线看望时,曾带着理发工具,为“野人”们理发。
我们与这群新一代“野人”合影后,他们乐呵呵地挥手与我们道别,但我想着他们还要在深山野外待两三个月,心里还是酸溜溜的。
评论
已有0条评论